“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成型于在深外學習期間?!?/p>
    ——鄭景旭
    校友鄭景旭科研成果首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化學家約翰·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40多年來,科學家對電池技術研究不輟,產品不斷升級迭代。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而我校校友,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景旭同學也正發力于電池技術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前,以鄭景旭為第一作者的論文《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
    
    鄭景旭本科期間
    聚焦于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鄭景旭科研成果牛在這里
    美國的《Science》雜志為國際頂尖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盛譽。本次鄭景旭發表的研究成果引起業界重視,頗具影響力的能源知識服務平臺“能源學人”公眾號以《鋅電再發Science,被“掌控”的鋅負極能可逆循環數千次》、“材料人”公眾號以《今日Science控制技晶生長:電池負極中金屬的可逆外延電沉積》為題,紛紛發文推介鄭景旭的最新研究成果。
    鄭景旭《Science》文章簡介
    有研究指出,石油資源將在未來約30年內枯竭,我們急需開發相關的科技,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結構。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這類金屬電極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卻無法控制電池充電時金屬的生長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鄭景旭及其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使得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達到了傳統鋅電極的100倍。相比于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利用水系電解液的鋅電池能量密度高并且安全性好,被視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
    
    
    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極富潛力的領域。針對自己的工作,鄭景旭也做好了一些未來的設想:
    1. 在電池領域,他的這種方法可以拓展到所有利用金屬電極的電池體系中,例如鋰金屬、鋁金屬等等——這將給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壽命帶來非常大的實質性的提升,提升程度甚至可能是數量級的。
    2. 在催化領域,能夠在原子的層面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這是一項基礎性的技術。雖然在文章中,他們主要以電池作了示范,但目前,鄭景旭也在持續努力,開發這項技術在電催化方面的應用。
    學霸其人:本科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17篇SCI英文學術論文
    
    鄭景旭
    2013年深外畢業,因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成績突出保送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本科期間,他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17篇經過同行評議的SCI英文學術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署名12篇),獲評“2016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數理組特等獎,現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鄭景旭訪談: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成型于在深外學習期間
    從深外畢業,鄭景旭一直保持初衷,潛心研學,在本次SCIENCE論文發表以前,他也曾多次以優異的成績為母校增光添彩。
    
    鄭景旭
    初中和高中時期照片
    
    Q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鄭景旭:最初的靈感是來源于今年的1月,但更深層面上的源頭,是從本科期間在交大就開始積淀的。當時在導師陳彬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展透射電鏡的研究,積累了關于晶體的知識,才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這是至關重要的。最開始覺得投Science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但看到文章被送審之后,我反而緊張了。這是對心態很大的考驗,因為我同時還在進行其他的工作,思想上老是牽掛著這篇Science投稿會耽誤其他事情。這也算是一個特別的體會吧。
    Q 請談談你在學術探索之路上的心路歷程,心境有怎樣的變化?
本文地址:/gzjy/23700.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
下一篇:平南:鄉村學子邁入“清華園”